close

成都將打造“步行15分鐘生活圈”【和訊房產西南頻道】

12月9日-11日召開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瞭《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送審稿),描繪成都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在總規中,如何增進人民福祉?怎麼發展天府文化?針對市民關註的問題,記者近日采訪瞭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局長張瑛。

利用成都既有的條件和優勢

進一步突出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張瑛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九大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成都擁有優良的“山、水、田、林”生態本底,同時,還有山城相擁、城田相融的生態格局。那麼,在本次總規中,是將利用成都既有的條件和優勢,進一步突出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本次總體規劃基於成都優良的生態本底,構建瞭‘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兩山為龍門山和龍泉山,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環,六片為六片生態綠隔區。”張瑛說。

龍門山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全市的水源保護地,以保障生態安全為主要任務,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發展示范區、美麗自然山水典范區。龍泉山重點以建設城市森林公園為目標,將龍泉山提升為“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城市中央綠心,總面積1275平方公裡,規劃生態用地占總面積的88.7%。除生態保育外,還將承載休閑旅遊、體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務以及對外交往功能。

對於河道重點是開展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建設宜居水岸。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小流域水環境治理,提升水質;加快親水駁岸生態化改造,提升濱水岸線環境。

對於農田來說,本次總體規劃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范圍4896平方公裡,占市域面積34%。根據土地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格保護,保障全市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減少。同時大力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傳承川西農耕文明歷史文脈,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提升、配套設施完善和特色風貌塑造,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對於川西林盤,首先是要保護特色林盤的完整形態,包括其生態環境以及川西傳統風貌建築。在此基礎上實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系統規劃打造一批形態優美、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的川西林盤。

在對“山、水、田、林”生態本底加強保護的基礎上,規劃提出要實施全域增綠,實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規劃三級綠道體系,總規模16930公裡。建成後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城市綠道系統。

增進民生福祉

構建靜電機推薦多層次城鄉靜電油煙處理機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本次總規提出瞭增進人民福祉,那麼,在這一方面有什麼具體的規劃舉措?總規修編可以給人民群眾帶來什麼實惠?張瑛表示,在總規中規劃構建由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重大區域型公共服務設施及功能性設施構成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在全域統籌佈局十一類重大區域型公共服務設施及功能性設施,支撐城市能級提升與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打造“步行15分鐘生活圈”,在15分鐘步行距離內依托公共交通和綠地網絡,建設社區綜合體,形成標志性、活力性、高品質的社區中心,為轄區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社區服務,精準規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與人口結構相適應,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的差異化建設引導。

同時,整體優化就業與居住空間佈局,擴大居住用地與住房供應,形成多元化的住房供給結構,重點增加租賃性住房、人才公寓、產業園區配套住房、棚改安置房、商品住房等多種類型住房。並加強環境保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推進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環境噪聲、輻射污染、水污染防治。

除此之外,針對出行交通方面,科學治堵。構建“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城市綠色交通系統,以軌道交通為核心優化公交和慢行網絡,大幅提高綠色出行分擔率,構建高效互聯道路體系,形成“三繞十七射”高速公路網絡,為居民快速出行提供便利。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提高路網密度,提升道路交通效率,落實街區制要求,增加城區次支路密度,促進微循環,豐富街巷的交往、展示、遊憩功能,提升街道活力。

六方面策略

構建天府文化系統

張瑛介紹,總規在天府文化的系統構建方面,有六個方面的策略:

一是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建立由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村、歷史文化街區等覆蓋全域的多層次保護體系,並形成歷史文化展示體系;

二是復興傳統文化,深度挖掘成都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巴蜀文明,以各類重點文物、重要歷史場所為帶動點,發展9類20片文化片區,展示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熊貓文化等,傳承天府文化歷史文脈;

三是深入挖掘”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內涵,打造”雙核兩帶十九片”的文化創意集群和200條文創特色街區,建設國際性文創產業生態圈,推動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是提升文化交往和文化活動能級,建設開放包容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擴大文化影響力;

五是創新現代文化,積極建設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提升文化溝通力和全球傳播力;六是推動文化生活市民化,建設友善公益的人文之城。

按年度對發展目標進程進行評估 實現指標體系可核查、可落實、可分解的定期動態管理

記者瞭解到,為保障“一張藍圖幹到底”,本次總規建立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傢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包括5個方面共53項的指標體系,以此按年度對發展目標進程進行評估,實現指標體系可核查、可落實、可分解的定期動態管理。

“本次總規建立瞭以總規為依據,構建逐級傳導的規劃體系,確保各類規劃在總規指導下有序編制。形成定期評估、動態維護的長效機制,對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定期發佈監測報告,將監測結果作為規劃實施評估和行動計劃編制的基礎。”張瑛介紹。

同時,還將建立總規“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制度,保證規劃的延續性、不走樣,建立規劃實施監督問責制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創新規劃理念

不斷強化規劃系統性、精準性、實施性、參與性

談到成都本次總體規劃的特色和創新有什麼?張瑛表示,首先是創新瞭規劃理念,“本輪總規抓住新時期成都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規劃理念,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由‘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強化瞭生態優先,由城市建設導向到城市治理導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強化規劃的系統性方面,本輪總規采用“黨委政府抓總、部門橫向聯合、市區靜電機上下互動、公眾廣泛參與”的多方聯動模式,將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與各部門專項規劃、區(市)縣下層次規劃同步開展、協同推進,形成瞭四級規劃體系,增加瞭總規的系統性和引領性。

在增加規劃的精準性方面,本次總規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的條件下,針對人口老齡化、二孩政策及人口分佈特征、產業發展趨勢,對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設施實施差異化精準配置。

在增強規劃的實施性方面,本次總規建立瞭“目標—載體—措施—行動計劃”的規劃實施路徑,近期以“316”(3大新城、10大重點項目、66個產業園區(集聚區))等重大項目作為改變城市格局、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牽引性工程,切實推動總規實施落地。

同時,還強化瞭規劃的參與性。據瞭解,總規編制過程中還堅持專傢借智和開門編規劃。一是充分征求專傢意見,規劃編制各個階段先後十餘次召開專傢咨詢會,邀請瞭劉太格、李曉江、林堅、石曉冬等國際國內頂級規劃專傢及王浩、王成善、李建成等6位院士共92人次對總規修編提出意見建議。二是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開通線上線下意見收集、“總規四進”(進社區、進高校、進企業、進機關)活動等多種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實現以總規作為凝聚社會各界共識的平臺,為總規引領城市發展奠定深厚的社會基礎。


C288F77B5A4E97CB
arrow
arrow

    iqq484q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